<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365bet官方网站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人究竟会不会发明?

        2013-03-13

          中国不想只当“世界工厂”,正斥资数十亿用于科研。西方企业也被中国的创新攻势吸引:从今夏起,苹果公司也将在上海进行研发。

          《世界报》记者妮娜·特恩特曼(Nina Trentmann),上海

          “造梦者”隆隆作响:这台3D打印机匀速地重复前后运动,打印前喷出受热融化的彩色塑料细丝。今天,这台机器正在制作一个昂贵的iPhone镂空图案手机壳。

          产品一毫米一毫米地被制作出来。“还要几个小时才能完工。” 34岁的DF自动机械公司经理叶理奇(Ricky Ye)轻敲着打印机说,“这台机器耗时很长,还须改进。”

          叶和他的近30名同事销售3D打印机,他们负责软件编程和自动机械研发。这家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园区的公司办公室看起来就像是个巨型工厂:到处都在拧螺丝,打字,打印机轰鸣。

          “这里许多人富有创意。”叶边说边张开双臂。“但我们只是少数。中国必须更加创新,否则就会落后。”

          “中国儿童缺少创造力”

          卢茨·米夏埃利斯(Lutz Michaelis)也注意到这一点。这位48岁的德国人DF机器人公司的雇员,负责自动机械研发和3D打印机。他说:“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缺少创造力,只有极少数孩子做过小手工或制作过什么。中国必须有更强的发明创造力。”

          这能实现吗?中国能从模仿者变为发明者吗?“当然!”中国政府对此给予明确回答,为此投入数十亿元,并同时要求本地和外国公司,至少将部分研发项目转移到中国国内。

          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 67%的中国公司今年将扩大研发。此项研究负责人胡安·安东尼奥·费迪南德(Juan Antonio Fernandez)说:“中国仍然是‘世界工厂’,但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优秀工程师和发明家。”

          中国政府吸引科技人员回国

          中国给出的数据令人瞩目:中国拥有300多万人的研发团队,人数居全球第一。《经济学家》杂志称,目前,中国专利和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均居世界之首,国外留学人数达数十万。

          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吸引海外科研人员回国从事研究。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人大会议多次谈及创新问题。科技部长万刚表示,创新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2012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1.97%,超过1230亿欧元。而德国2011年的研发投入占GDP2.9%,为746亿欧元。

          但仅靠资金就能赶上西方国家吗?专家们对此看法不一。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奥立佛·考佩尔(Oliver Koppel)认为:“中国正从复制者转为发明者,因此亟需大量高素质科技人才。”

          上海格罗哈德研究中心院长马克思·赛德韦茨(Max von Zedtwitz)对此看法并不积极:“中国的创新能力是在较低起点上有所改善,尽管部分领域达到西方水平,但基础创新能力依然不足。”

          许多企业担心创意遭剽窃

          中国政府试图鼓励外国企业将部分研究机构设在中国,以改变这一状况。中欧商学院的研究报告表明,52%的外国企业在华设有研发部门,苹果公司也将于今夏在上海开展研发。赛德韦茨说:“中国希从外国研发中心获得灵感和培训,但这取决于具体企业。一些企业首先考虑当地技术和产品,以适应中国本土市场,有的企业研发只是徒有虚名。”

          近年来,中国明显更加严格执行专利保护法。尽管如此,仍有许多西方企业认为,在华设立全球市场的重要研发部门风险很大。如德国南部新陶布林(Neutaubling)的饮料灌装机企业克朗斯(Krones)就反对将研发机构设在中国。企业位于江苏太仓的分公司总经理克利斯蒂安·布拉特(Christian Blatt)表示,“我们把所有研发机构都放在新陶布林。”

          当地竞争日益激烈

          其他企业则选择将部分研发机构迁往中国,巴符州穆尔芬根(Mulfingen)的通风设备生产企业EBM-Papst便是其中之一。不久前,这家中型企业在上海浦东工业区新开一家工厂,并派遣30多名工程师从事研发。企业为此投入了近500万欧元,工程师人数还将继续增加。

          “这里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是在本地研发出来的。”董事长莱讷·洪茨多夫(Rainer Hundsdörfer)表示。

          对洪茨多夫而言,产品适应中国市场比研发全新产品更重要。他表示,“可能只是细微的差别,但在中国就得完全重新生产。”在中国出售的风机比在德国出售的功能少。“5个按钮减成2个就足矣。”

          由于率先了解中国市场,EBM-Papst才不会对抄袭感到害怕。问题不是盗版,而是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洪茨多夫说:“中国的法律更加明晰,但必须警惕,中国竞争者现在也开始研发。”

          一名博士12.5万欧元

          对“原生态生活”公司来而言,抄袭者不算问题。在这家位于上海虹口区体育场附近的公司里,中外同事在同一屋檐下合作。玻璃水箱里有鱼在游,它们的排泄物成为水箱上方一玻璃碗内植物的肥料,一条细塑料软管将两者连在一起。“原生态生活”公司研发的这种技术叫做复合养殖,即同时养殖动物和植物。

          “原生态生活”总经理伊夫林·斯蒂尔(Lrving Steel)说:“这是一项真正的革命,将来我们的食品就会这样产生。”这位美国人和他的中国同事希以此长久改变中国的生产方式。

          上海城市管理部门欢迎斯蒂尔的到来,他的创意正是中方一直寻找的。斯蒂尔说:“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办公室。我雇佣第一名博士时,还能获得100万人民币的资助金。”100万人民币约合12.5万欧元。这对于刚刚起步、仅有6名雇员的小公司来说很不错。

          26岁的斯蒂尔说:“这也是困难所在。中国不缺钱,缺少的是创造力。”斯蒂尔将此归咎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我们公司的中国年轻人中,不少人头一次听说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鼓励他们尝试。

          专利领域的计划经济

          31岁的金·佛郎西斯(Kim Francois)负责比利时一家生产3D打印机的软件公司在华业务。她也把中国的教育系统视为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

          她说:“如接受另一种教育方式,就不难拥有创造力。但中国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进大企业、最好是国企工作。不循规蹈矩,整天做手工的孩子,自然不符合要求。”

          国家投资并不能解决这一矛盾。“没有想法就没有产品。”米夏埃里斯说,“创新和发明不能勉强得到。”但中国政府似乎偏偏就要这样做。赛德韦茨批评道,“在中国,专利是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中央为研发机构制订每年要完成专利量,再由地方执行。”

          2015年,中国将注册200万个专利。但费迪南茨认为,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中国教育并在中国工作的科学家是否及何时获得诺贝尔奖。“这才标志着这个国家真正迈向成功。”

          要达到这一目标尚需时日。到那时,叶理奇的“造梦者”3D打印机肯定会更快。他刚刚用这台机器制作了一双高跟鞋,这用了他26个小时。

          他当然不会只用这种技术造鞋子:“我们只想尝试一下。”这也许将把中国引上一条伟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制造”的正确道路。

          (来源:《世界报》3月13日,圣婉译)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