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时期的中德关系更好于今天" |
2013-01-03 |
广州日报特派北京记者 王希怡、陈周 2012年,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德国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亮点。欧洲在欧债危机的阴霾笼罩下继续风雨飘摇,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牵头解决欧元难题、扞卫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等重要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成为中流砥柱,几乎将整个欧元区扛在了肩上。 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中德两国领导人今年互动频繁,温家宝总理4月曾访问德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月和8月先后两次访华。正如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对广州日报记者所言,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中德关系“逆流而上”,没有任何时期的中德关系更好于今天。 人物简介 施明贤(michael schaefer), 1949年生,已婚,有三子。1969年至1974年在慕尼黑、日内瓦和海德堡攻读法学,1980年至1981年在海德堡马普协会和曼海姆大学攻读法学博士。自1978年起从事外交工作,先后任德国驻新加坡使馆常驻外交代表、德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政治处处长、德国外交部政治司司长。 2007年8月起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 施明贤曾发表众多文章和专题着作,内容主要围绕联合国和外交政策方面的问题,主要作品包括《联合国安全机制》、《外交官职业写照,外交职务中选拔和培训》和《如何在巴尔干创建稳定?》等。 欧债危机面谱 德国总理默克尔 如果说德国是欧元区的医生,那么领导这一医院的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女性领导人——德国总理默克尔。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在陷入困境的欧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国际舆论认为,“德国巨大的影响力”离不开默克尔总理。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2009年10月28日连任总理。默克尔工作认真勤奋,沉稳务实,在德国政坛素有“铁娘子”之称。 2013年,德国即将面临大选,这次大选可以视为对欧元和德国欧洲政策的一次全民公决。默克尔作为基督教民主联盟的总理候选人,在2013年德国大选中争取再度连任。 欧债危机: 各尽其能渡困境 “在协助欧元区恢复稳定方面,德国会毫不犹豫地尽其所能。说德国有所犹豫不公平。相反德国承担着最大责任。”
广州日报:在处理欧债问题上,德国发挥怎样的作用?面对来自欧元区其他国家和德国民众的不同声音,德国如何应对分歧? 施明贤:德国承担着25%~28%的欧盟预算,因此德国民众对收支状况的关注很正常。这也是为何默克尔总理提出的“紧缩和团结”主张非常关键。默克尔认为必须实现两方面的对等:一方面是欧盟成员国尽全力推行本国经济体制改革,通过自身努力重获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欧盟的政策和工具的改善,作为外部力量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如果这两方面都能顺利在轨道上运行,那么德国政府和民众愿支持欧盟成员国家。 我相信,在协助欧元区恢复稳定方面,德国会毫不犹豫地尽其所能。我们愿意看到欧洲更加团结而不是分裂。 欧元产生过程中一个问题是:经济和金融政策未能充分协调。因此,德国总理主张欧洲统一金融政策。说德国有所犹豫,是不公平的。相反,德国承担着最大责任;只有各国各尽其能,才能渡过欧债危机。 广州日报:您认为欧洲需要如何恢复人们欧元区的信心? 施明贤:我想我们已能看到民众正逐渐恢复对欧洲市场的信心。首先,今年夏天欧洲稳定机制建立,今年9月德国法院裁决欧洲稳定机制未违反德国宪法,消除了稳定机制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充分显示了德国对欧洲稳定机制的支持。其次,欧洲央行还将成为欧元区银行的监督机构,全力保障欧元稳定。 上述两大事件,很大程度上协助市场恢复了稳定。 改革助德国“一枝独秀” 广州日报:相较于其他欧元区国家,德国受欧债危机的冲击为何较小,德国经济为何“一枝独秀”? 施明贤:我想,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德国较早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德国在客观环境驱使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比其他欧盟国家都要早很多,这背后的诱因是两德统一,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必须融合,因此东西德不得不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第二, 21世纪前几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其第二任期内推行了名为“2010年议程”第二轮社会经济改革,特别是对劳工市场进行改革,为德国工业和商业装备新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因此,欧债危机蔓延以来,德国凭借较强的竞争力,站在一个相对占优势的起点之上。 第三,我认为是德国整体经济结构的特点:经济发展的支柱是中小企业。德国没有很多大规模企业,德国商业运营的主要支柱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其中很多由家族运营,具有上百年历史。在各自的经营领域,他们非常专业,常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胜。凭着专业性、创造性,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不仅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还能实现业务扩张。 当然, 1999年德国缔造欧元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从欧元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因此德国将竭尽全力保持欧元区的稳定。 中德关系: 中国带来“正能量” “中德经济的互补几乎完美,在欧债的背景下,我认为,中德关系在欧债危机期间‘逆流而上’。中国帮助欧洲的举措,给欧洲市场带来了‘正能量’。” 广州日报:您认为欧债危机对中德关系产生了怎样影响?欧债环境下中德两国有哪些共同利益? 施明贤:中德作为各自区域的代表,都肩负了重大责任。无论是在地区争端、还是全球的共同挑战议题(如气候变化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消除贫困等),中德都可以联手合作。 我认为,中德关系在欧债危机期间“逆流而上”,变得更加密切。这是因为,在欧债危机早期,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相互间已拥有了战略性信任,对问题都有相似的看法,中国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欧洲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公开唱好欧洲、还是通过向imf注资以及对一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加大投资等等。此外,中国还明确表示愿意投资欧洲实体经济。 诸如上述的种种举措,都给欧洲市场带来了“正能量”。中国以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方式给予了欧洲帮助,对此德国总理以及欧盟领导人都曾表示感谢。 广州日报: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您如何评价过去40年中德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德现状? 施明贤:如果有人在1972年预测中德关系未来40年的发展,他们不可能相信中德今日实现如此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没有任何时期的中德关系更好于今天。两国保持密切的政治交流,其中一个标志是2011年两国政府间政府磋商机制的建立。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中,两国政府首脑和大部分内阁成员坐下来商讨未来两国关系发展计划,显示出目前的中德关系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具有现实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领域可合作 广州日报:德国将在2013年举行联邦大选,大选结果将对中德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施明贤:德国将在明年9月举行联邦大选。我想,中德关系已经非常成熟,领导人的改变不会改变中德的合作关系。中德新旧领导人之间相互了解得不错,对彼此都有相当的深刻认识,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本质与质量不会随领导人变更而改变。 广州日报:中德可以在具体的哪些领域进一步合作? 施明贤:中德两国合作将超越贸易与投资领域,发现更多的战略合作空间,在诸如城市化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新能源交通问题、社会融合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德国都有很专业的经验和技能,我们很愿与中国政府和公司分享。 此外,中德未来还有很多实现合作共赢的可能性。比如,中国大学毕业生很多,城市家庭孩子上大学的比例远高于德国,初步估算为70%:35%,但中国比较欠缺的是接受过良好训练、掌握良好技能的工人,而高技能劳动力是德国工业的强项。因此,我们正在商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中国工人可以在德国接受良好的培训。 在文化领域,我想,两国要实现真正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建立信任很关键。不仅是政府互信,还要有民间互信。我们希望通过更多两国间各个领域年轻人的交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增加更多的对话机制,不一定追求立即生效,只求增加了解。我相信,两国民众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观,虽然双方在某些方面意见不同,但还要增进互相了解。 体验中国: 广州人很有创造性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中国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文化和语言上,还体现在精神面貌上。和中国各地老百姓交流接触,令我获益良多。” 广州日报:您出任德国驻华大使已经多久了,对此感受如何? 施明贤:我任德国驻华大使五年半了。我在中国逗留越久,就越能体会到中国发展的复杂性。中国发展的活力、民众的乐观情绪,都令我着迷;当然,我也能感受到一些未赶上发展的民众的沮丧。我理解中国政府带领13亿人口保持稳定的发展难度很大,我更理解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中国的发展还不够快,他们有更高的期许;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发展必须稳步前进,不能因发展而拖慢必要的改革进程。我想这两方面都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美丽同样令我目眩神迷。我在中国经常旅行,除了宁夏和西藏外,我到过中国所有省份和自治区至少一次。旅行中,我很庆幸能够领略到中国各地自然和人文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中国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文化和语言上,还体现在精神面貌上。和中国各地老百姓交流接触,令我获益良多。 广州日报:您来过广州吗?对广州这座城市和广州人的印象如何? 施明贤:我到过广州。我感觉到广州人心态比较开放,性格比较外向,广州人很有创造性,打造出一个极具活力的经济体系,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给中国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 相较于广州,北京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因为北京是首都,还因为其独特的文化。一方面,北京具有首都的庄严大气;另一方面,又有诸如798艺术工厂等艺术区,还有丰富活泼的文化娱乐生活。这些“矛盾”正是其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