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默与寄宿的中国家庭合影
科隆大学学术交流部门的汉学学者普罗伊舍夫(Susanne Preuschoff)说,去中国的德国人会受到文化冲击实属正常。她说:“文化冲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用一头扎进去的方式才能得出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我讨厌这里的一切,飞回来; 或者是接受了冲击的洗礼,从此爱上这个国家。“
从1991年起,科隆大学就开设了“中国区域研究“专业。毕竟,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与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进行合作。不过,学习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如何?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区域的学者吗?普罗伊舍夫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她说:“我觉得,学习这个专业的人只有在之前进行过商业培训,或者是通过实习和工作积攒了资本才能有资格找到合适的工作。“
科隆大学汉学学者普罗伊舍夫
因为仅仅掌握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填补这个不足,科隆大学开设了多个副科课程。学生们在主攻“区域研究”时可以选择另外一门专业作为副科。经过多元化课程培训的毕业生可以胜任多个领域的工作。他们可以在经济、发展合作项目或者在媒体领域工作。不过,因为涉及领域十分广泛,所以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也不得不面对“只是泛泛,并不精通”的质疑。对此,普罗伊舍夫表示:“我能理解这种偏见,因为它的确有着大杂烩的性质。不过以后的生活中,这些知识将成为十分关键的技能,让毕业生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我觉得人们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怕失败。”
对于约瑟芬·库默来说,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她坚信自己会有一个良好的就业情景。她已经做好下一步去南京的计划。毕竟,在中国一年的学历经验是该专业强制性的规定,是所有学生的必经之路。
(Qulle: DW.de 作者:尼娜·特洛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