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歌德学院院长安德斯谈中欧文化差异 |
2012-02-25 |
不同文化中使用的相同字汇,意义是否完全相同呢?北京歌德学院院长安德斯向记者谈他中欧文化差异有独到的见解。
记者:安德思先生,您自2011年5月起担任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请问在开始时有什么事情特别让您不适应吗? 安德思:当你来到一个经济发展蓬勃的国家,发现很多事情和我们熟悉的欧洲不同时,势必会感到困惑。他们互相交流和决定事情的方式有时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记者:您在来到中国的几周后发表了一篇关于思维模式差异的文章。文章中您用了哲学词汇来解释这个问题。您提到,德国人所说的"存在"(Sein)在中国有另一种意思,它指的是一种过程。 安德思:这与道家学说有关,是从"同一性"和"个体"这些词汇演变而来,"存在"在中国思想中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对于这样的思维,我们时常无法理解,因为我们偏向于直接简洁的谈论并判断一件事情。基本上,我们是由某件事情的结论对下一件事做推论,较少探讨不同的可能性或是迂回的思考。 记者:您可否举一个让您印象特别深的例子? 安德思: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们在进行交谈时通常会设定一个特定的目标。例如,当我今天想讨论何时、何地、如何实施一个计划时,会发现这段谈话突然改变了方向,与你原来预定想要讨论的话题完全无关。我会问自己,该如何结束这个话题,但通常是徒劳无功。你必须继续下一个对话内容,这对他们而言是理所当然的。 记者:相反的,中国人对于欧洲一定也有类似的看法。今年是"中欧文化对话年",不久之前欧洲文化机构合作出版了双语"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实战指南",您也参与了制作。有一个专栏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探讨东西方的用字,比较相同的字,含义是否也相同。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是"文化"。
安德思: 在中文里,文化这个词包含了一个过程的转换。它是由"文"和"化"两个字所组成的,因此带有"文化"和"转变"的意思。当你用中文说"文化"这个词,当中已经有文化交流的含义。 记者:在欧洲语言中,"文化"这个词源自于农业。身为欧洲人,是否会因此觉得我们在文化思想上太小家子气或落后呢? 安德思:确实,但是也有曾经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后来成为文化部长的案例,两个领域碰撞后产生了十分有趣的火花。在中国,农业文化从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一环。 记者:这些差异在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安德思:在执行各种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处理事情的模式并不相同。最好的方法是让对方用他的想法执行构思,而不是用西方人的眼光告诉他该怎么做。 记者:您在工作上接触过许多不同文化,已经是一名文化对话的专家。来到中国几个月后,您的跨文化策略是否有所改变? 安德思:有的,在必要时必须改变处事方针。如果你试图直接操控局面,绝对无法成功。用我们的说法就是要具备耐心。我认为,在发展项目的同时,我们也学会更加重视其中的过程。 (来源:德国之声 记者:阿娅·巴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