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365bet官方网站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
        德国等西方媒体正面评价中国取得的成就

        2010-08-13

            

        8月8日,在舟曲灾区武警官兵与受灾群众一起实施救援。新华社记者高健钧摄

         

            核心提示  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国外媒体在我们和世界人民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日常生活的喜与悲,苦与乐,哀与愁都在通过他们的画面和文字传递给其他国家的民众们。今年,无论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还是洪水灾害和玉树地震,国际舆论都给予了比较客观的报道,对中国政府救灾给予了肯定。因此,同样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我们不妨和外媒一起“阅读”中国令人振奋的成绩。

          称赞之一:面对灾难时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官方在灾难面前也不再掩盖,变得反应迅速而且透明,这样增强了军民共同抗击灾害的决心,展示援救行动中国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齐心团结,对于在一个像中国这么辽阔和多民族的国家,这样的时刻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全球瞩目舟曲救援 赞赏中国政府救灾得力

          8月8日凌晨发生在甘肃省偏远地区的泥石流是由强降雨引发的,至少有一座村庄被淤泥与碎石组成的洪流完全吞没———这是今夏中国发生十年不遇的洪灾以来最近的一次灾难性事故。

          温家宝总理在当日即抵达灾区,他敦促现场的数千名救援人员加快营救速度,尽快找到幸存者,并为已疏散的4.5万人提供救济。温家宝说:“目前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轻言放弃。”

          当局已派了数千名士兵、警察、消防员和医疗人员前往协助搜寻和救援工作。

          在受灾最严重的舟曲县城开展救援工作非常困难。在某些地方,街道上覆盖了两米厚的淤泥。汽车与房屋都被埋在瓦砾下。道路和桥梁也已被摧毁。

          士兵与救援人员被迫用铲子甚至是双手来清理淤泥,因为甘南地区没有任何重型机械,即使有,这些机械在数米厚的淤泥面前也毫无用处。

          英报:自然灾害激发中国人团结

          任何密切关注中国官方媒体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一段多灾多难的时期。这个国家正面临据称是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上周,新华社在网站上刊登了2010年中国抗击洪水的专题报道,详尽报道了解放军援救行动,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当然,大坝成功经受住一系列考验,无可争辩地向全国证明,这项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成功。

          称赞之二: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强大发动机

          当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年经济增长率近10%的速度发展时,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经济的增长。例如,得益于中国,危机并没有给拉丁美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是4%,那么中国一个国家就贡献了1%。换言之,世界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一都要归功于中国。

          美刊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拉动西方经济复苏

          美国《新闻周刊》刊文指出,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并拉动德国等西方国家经济走向复苏。

          文章说,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并未对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造成沉重打击。而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则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拉动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文章以德国为例指出,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失业率连续13个月下降,今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2%甚至3%,高于欧洲整体1%的平均增幅。德国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出口行业的强劲反弹,而其全部出口商品中将近一半销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西报:世界经济增长四分之一都要归功于中国

          在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谁表现得更好?是德国总理默克尔还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答案是后者。

          我们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场经济危机当中是一个严肃、负责和称职的全球主角。德国远不如中国。

          称赞之三:高铁成就举世瞩目

          高速铁路技术虽然在日本和欧洲率先兴起,但是在中国引进并改造这一技术后,高铁成为中国产业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这就如同火药是在中国发明,但却是在欧洲被大规模应用,让世界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一样。在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任期第一年《国情咨文》里,中国有一个产业被提到,那就是高速铁路。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经济走上“高铁快车道”

          时速350公里的武广“和谐号”高速列车搭载着1000名乘客,在短短3个小时内呼啸着从武汉穿越中国中心地带到达广州。一些批评人士说,“和谐号”是中国政府不顾成本及效用而痴迷于基建的象征,中国修建庞大的高速客运网没有实际用处,只会使中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事实上,这种批评只是一种误导。修建高铁并非是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一时之举,而是对急需升级的中国铁路系统进行的一项长远规划。

          老外感叹中国铁路今昔对比

          今年7月,上海、苏州和南京之间开通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速列车。近来,此类火车提速在中国随处可见。这个刻意进取的国家近30年来的各类基础设施改善中,最令人瞩目的或许就是铁路系统。

          在这个美欧基础设施正日益老化的年代,在与世界一流经济体的竞争中,铁路或许能让中国占尽优势。帮助实现西部长期发展即是其目标之一,高铁将使内地发展“比肩沿海地区”。这个网络正在使一部分人成为在城市之间往返的常客。 “真的很方便,”一位名叫鲁珂(音)、每周乘坐动车往返于上海杭州的公务员说。

          称赞之四:将成为世界最大制造国

          如果中国真的在明年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其实它是“重新”坐上头把交椅。按照经济历史学家的说法,在长达150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曾一直在商品产出方面领衔世界,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英国短暂超越。

          英媒:中国制造业产值明年有望超美

          去年,美国在制造业产出方面仍处于世界领先,但在2011年,恐怕这个头号地位将被让给中国。美国将结束在制造业产出方面连续110年雄居全球首位的历史。

          这些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IHS Global Insight)6月中旬发表的报告。

          去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占19.9%,中国则占了18.6%。尽管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美国工厂产出大幅下降,但美国仍保持了首位。

          美国仍排在第一这一事实有些令人意外,因为环球通视在2008年,也就是在过去两年的经济危机之前,就曾预测美国将在2009年失去榜首位置。

          不过,环球通视表示,是美国相对强韧的表现使中国保持在第二位。而该公司现在预测,中国如果仍可以保持现状快速增长,明年就会使美国让出头把交椅的位置。

          19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使原本占据首位的英国退居第二。总部位于芝加哥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运营活动主管哈尔·西尔金表示,对于制造业皇冠即将让给中国的事实,美国不应太过绝望。

          称赞之五:稳步迈向“科技大国”

          根据相关数据,30年来,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增长超过了任何国家,而且速度没有放缓的迹象。汤姆森路透集团研究评估部主任乔纳森·亚当斯说,中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增长,排名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英媒:中国正悄然成为“第二科技大国”

          汤姆森路透集团为全世界1.05万种期刊的学术论文编制索引,对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4个新兴市场国家30年来的表现进行了分析,中国的表现远远优于其他国家。

          位于伦敦的皇家学会科研政策部门主任詹姆斯·威尔斯登说,有三个主要因素推动中国科研。

          第一,政府投入庞大的资金,其数额增长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的水平。

          第二,知识实现了从基础科学到商业应用的有序流动。

          第三,中国高效且灵活地利用北美和欧洲地区雄厚的海外华人科研力量,允许这些人每年在西方和中国各工作一段时间,从而吸引了处于事业中期的科学家。

          乔纳森·亚当斯说,(中国)论文的质量仍然相当参差不齐,但在不断改善,"他们有相当好的激励措施促使科研人员提高研究质量"。

          称赞之六:重视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

          中国计划关闭2000多家重工业企业拥有的落后产能工厂,这是迄今北京决心冒着经济增长风险实现低能源目标的最清晰信号。此举不仅体现了中国走绿色经济的战略,而且能让中国保持低成本制造的国际地位。

          外媒:中国为淘汰落后产能出“铁拳”

          今年夏天早些时候,中国总理温家宝承诺“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发现,这好像是一记“铁拳”。

          工业和信息化部8日低调公布了一份名单,要求在9月30日前关闭名单上的2087家钢铁厂、水泥厂和其他能源密集型工厂。

          分析人士称,这是朝实现该国能效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仅靠这一措施,还不足以实现这些目标。

          多年来,地方官员时常试图阻挠北京关闭位于他们管辖区域内的落后工厂。这些官员尤其希望保护老钢铁厂和其他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建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往往有成千上万工人,有时还向工人提供住房、运动设施和其他福利。

          外媒议论中国关停高能耗工厂

          中国2087家高耗能工厂将被关停的消息受到外媒普遍重视。《纽约时报》说,越来越多的类似企业感受到了温家宝总理“铁拳”提高能效的滋味。美国全国广播电台说,此举不仅体现了中国走绿色经济的战略,而且能让中国保持低成本制造的国际地位。

          《华尔街日报》说,中国即使经济放缓,能效增幅预计也将持续。不过专家也表示,真正关停这些工厂的难度很大,中国距离实现节能目标还需要艰苦努力。

          工信部近日表示,公布的18个行业 2087家落后产能企业须在9月30日前关停,涉及水泥、造纸、印染、炼铁等行业。如不能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这些企业将不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银行新增授信、新增用地或上马新投资项目,甚至可能遭遇吊销生产许可证、用电被掐、彻底关门等惩罚。

          称赞之七:中国是全球旅游市场最大的驱动力

          中国人被证明是旅游业真正的发动机。2010年1月,33%接受调查的亚洲人说,他们的旅游计划完全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而在接受调查的中国人中这个比例仅为14% 。

          德报:中国成全球旅游业发动机

          中国已经获得了新的世界出口冠军的头衔,2010年中国将创造另一项纪录。根据柏林国际旅游展的最新预测,中国将成为“其国民在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后又有超强旅游兴趣并在今年就落实自己旅游计划”的国家。

          根据柏林展览公司委托国际研究机构IPK所做的《2010年世界旅游趋势报告》,今年美国人在美洲以外的旅游活动将减少5%。

          IPK预测,今年欧洲私人旅游的总量将远远达不到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前的水平。不过信心已经回升,IPK调查的欧洲人中,66%的人表示其2010年的旅游计划不受影响,而2009年秋天这个比例是52%。

          外媒称中国游客成为欧洲最大“摇钱树”

          据美国世界新闻网7月30日消息,今年中国的欧洲游市场十分热门。除游览名胜古迹,购物也成中国游客赴欧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位于欧洲心脏的德国,很多商店都把出手豪爽的中国人视为最大的“摇钱树”。

          报道援引德国之声消息称,大量中国游客的身影,在欧洲各大旅游景点随处可见。随着欧元贬值,参加旅行社欧洲游的人数直线上升。欧洲游从最初的每人近3万元人民币,降至如今的3国游仅需平均1.6万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的价格优势加上有所放宽的签证政策,使“新马泰”等常规路线黯然失色,已出过国的中国人会首选欧洲。

          称赞之八:“中国模式”被世界认可

          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又无形中对国际体系做了一个整合,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外界需要适应中国不断改观的格局,也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日益开放的中国,未必是更西方式的国家,而可能是把中国的行为模式、价值理念更加巩固的国家。

          法国《欧洲时报》:中国模式为何会笑到最后

          中国模式发展到今天,在令举世赞叹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争议。中国模式能够走多远,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笔者个人感觉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中国模式遇到巨大问题无法解决而失败。这对中国自然是灾难性的结果。

          第二,西方的模式继续受到危机的冲击,而迟迟无法摆脱。唯一一个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华人经济体台湾进一步内耗、衰败。最终这种模式在国际社会失去道义性、正当性和支持。这个时候,不管中国模式有多大问题,只要不严重到西方这个程度,就会得到主流民众的拥护而继续下去。

          今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刚刚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中,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都超过长期位居第一的美国。而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有两个共性:都是华人社会,都未实行西式民主制度。“金砖四国”中,中国也是唯一的非西方民主国家,但排名最前,居第18位,印度、巴西与俄罗斯的排名依次为31、38、51。

          新媒:中国将变得越来越“中国”

          美国着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新西兰奥塔戈大学做过一个演讲。他提到,有些西方评论家认为,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其未来的行为举止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像西方发达国家。

          事实上,它将变得“越来越像中国”,而不是像西方。这是极为有趣的观察。外界需要适应中国不断改观的格局,也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日益开放的中国,未必是更西方式的国家,而可能是把中国的行为模式、价值理念更加巩固的国家。

          称赞之九:文化软实力深入人心

          尽管硬实力在国际政治领域仍具有重要意义,但各国都已开始大力加强软实力。中国恰恰就是个好例子。

          外媒:中国软实力让南亚印象深刻

          有意强化自身在国际上的积极形象是北京对外政策的一个目标。中国的对外政策将该国描绘成一个热爱和平、以人为本、合作、宽容、自信和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的南亚政策也体现出这些特点。有趣的是,中国在该地区施展软硬两种实力时似乎表现出因国而异的特点。中国在与南亚次大陆的小国发展关系时,软实力的使用似乎更为显见。而在与印度发展关系时则有所不同,因为印度是该地区第一大国,其战略地位也最为重要。

          中印关系的特点是两种因素的奇怪组合,即政治摩擦时有发生,经济接触却十分稳固。而中国在与该地区小国发展关系时就没有出现这种对立局面。

          美媒:中国正在努力提升“软实力”

          中国的新外交政策正在快速地弥补其传统外交上的缺陷。中国的领导人正在踏遍全球,并受到各国首脑的接见。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到中国闪电般的“软实力”提升。

          北京方面的会议与讨论,显示出中国政府正在日渐注意其略为暗淡的国际形象,并且正在尽一切努力提升它。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对28个国家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仍然属于“褒贬不一”,其中只有一些非洲国家以及巴基斯坦给出积极评价,而亚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各国的评价从中到差不一,欧洲国家的评价则较为消极。

          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政府正在对各个领域的活动家和机构投资。外交部设立了一个全新的公共外交办公室,而中央更是要求传媒“走出去”,希望在国际传媒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选自新华网)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