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365bet官方网站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史明德大使谈中德关系

        2013-01-13
             日前,德国首份华人德文报纸《德中汇报》刊登对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就中德关系等进行的采访,内容如下:

          一、“文化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深化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和人文等各领域的双边关系。您认为“文化年”有哪些成功之处?

          史大使:文化交流是中德关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最有效的途径。2012年恰逢中德两国建交40周年,借此契机,中国首次在德国举办“文化年”活动。过去一年里,我们在德国30多个城市举办了150多个项目和500多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文学、艺术、体育、旅游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形式丰富多样,有音乐会、舞台剧、艺术展、对话座谈等等。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中国5000年灿烂文化,同时也是不同思想的对话沟通、文化的交融借鉴,对于增进两国人民友好、夯实双边关系民意基础具有积极作用。1月13日 “文化年”活动将落下帷幕,但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仍将继续和加强。随之而来的“欢乐春节”和“中国语言年”等一系列活动将为德国民众打开认识中国新的窗口。

          二、韦斯特维勒外长在您的到任招待会上表示:“德中从伙伴变为了朋友。”您打算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德友谊呢?

          史大使:40年来,无论世界形势还是中国和德国两国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中德关系始终保持了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经过中德双方共同努力,中德关系40年后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处于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了政府磋商机制。去年8月默克尔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共同主持了第二轮政府磋商,就面向未来的中德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有力推动了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我们完全有信心与德方一道推动双边关系再上一层楼。一是加强政治互信。不久前中国召开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今年德国将举行联邦大选。我相信,两国领导人之间将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增进政治互信,不断充实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扩大务实合作。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两国应着眼于变挑战为机遇,优化贸易结构,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双向投资,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三是促进人文交流。“德中同行”、“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2013/2014年两国将互在对方国家举办“语言年”活动,这是两国在人文领域又一重要的交流活动。四是携手应对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热点问题久拖不决,地区形势动荡不安,作为世界第二和第四大经济体及各自所在地区的重要国家,中德两国应加强沟通,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三、欧洲包括德国的视野狭隘,尤其是媒体总是关注中国的人权、异见人士、与邻国的纠纷等问题,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反而被忽视了。中国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史大使: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一家德国媒体随机询问德国人知道哪些中国作家和文学家,大部分人一无所知。这说明虽然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欧洲包括德国公众对中国的关注在上升,但对中国的了解还很有限。造成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中德分属亚欧大陆,相距遥远,文化迥异,大部分德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并不了解,媒体报道是他们认识中国的主要渠道,但媒体看中国总戴着有色眼镜,偏见很深。很多去过中国的人对我说,他们亲身经历的中国与媒体报道的中国完全不一样。也有些人摆脱不了冷战思维,适应不了中国的发展。应该说,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对中国是友好的,对中国的兴趣是很大的,愿意更多了解中国的愿望是强烈的。过去几十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融入世界。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有力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累计派出2.1万人次维和人员,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中国致力于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成为重要的产品销售地、投资对象国、旅游目的地和人文交流对象。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欧洲和德国公众能更客观、更理性、更公正的看待中国。同时,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和评论中国,我们都必须把自己的事办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合作共赢,以更积极、负责任的姿态融入世界。

          四、2016年中国将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市场将对德国企业开放到何种程度?德国企业可以在中国成立100%的独资公司吗?

          史大使:根据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年后、即最迟于2016年,中国将自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要指出的是,目前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不愿承认,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事实上,中国的市场经济程度早已超过完全市场经济地位60%的临界标准,理应被视为市场经济国家。入世以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6%的平均关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进口总额增长160倍,占世界货物进口比重由不到1%提高到9.5%;截至2011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近760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高度开放,成为推动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是德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201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1691亿美元,是1972年中德建交时的617倍,是2001年中国入世时的7倍,德国对华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从2007年的3%增至2011年的6.1%;截至2012年6月,中国累计批准德企业在华投资项目7622个,德方实际投入191.8亿美元;德在华企业7000多家,其中不乏100%的独资企业。

          五、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收购德国企业的消息,即使中国在德投资规模还很小,但如此密集的报道还是使人感到威胁。您对德国人视中国为威胁有亲身体会吗?您能理解德国人的这种想法吗?

          史大使:关于中国对德投资,是我经常被问及的问题,说明德国各界很关注,也有很多疑虑。对中国在德投资,要全面地看。一方面,中国在德投资总体规模还很小。目前全德有中国投资背景的企业约2300家,截至2012年6月中国在德非金融类投资累计22.3亿美元,在外国在德投资榜中排第27位,仅占德国对华投资的十分之一。有的媒体渲染,称中国“买断德国”,这是毫无根据的,中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买断德国”。另一方面,德国是最受中国企业青睐的海外投资地。据德方统计,2011年中国企业在德投资项目累计达158个,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数最多的国家。这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和欧洲经济形势、中国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德国优良的投资环境等有关。中国企业在德投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增幅明显,但占外国在德投资总额也只有百分之一左右。中德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双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相互投资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有助于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企业在德投资为德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帮助当地增加了税收,创造了就业岗位。良性竞争能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六、西方很多人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社会福利国家建设持怀疑态度,以批判的目光审视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中国能够和愿意在哪些领域继续开放?

          史大使: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要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表明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中国经济是高度开放的经济,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连续3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增长迅速。中国早已融入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并发挥着积极重要作用。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三十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结果。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仍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共赢。但我们将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会盲目照搬他国模式。

          七、德国真的是中国在法治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方面的楷模吗?

          史大使:中国在法治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政府将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至2011年,除现行宪法外,制定现行法律239件,行政法规714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8921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8亿人,农村地区参保人数达3.3亿人。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国95%以上人群,13亿城乡居民参保。未来五年将新建3600万套保障住房,相当于为每个德国家庭提供一套住房。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重视参考别国经验,根据本国国情加以借鉴。中德于2000年建立法治国家对话,通过召开研讨会、互派访问团组、组织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对话与合作。迄今双方已签署了5个《两年实施计划》,确定交流合作项目113个,涉及法律制定、实施和监督、法律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中国在专利法、商标法和着作权等领域的立法吸收了许多德国有益经验。两国相关部门在社保领域也有很多交流与合作,如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部门赴德实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与德国马普研究所、艾伯特基金会等合作举办了6届中德和国际社会保障学术会议等。

          八、您认为生活在德国的华人存在融入问题吗?若存在,是哪些问题?如何改善?

          史大使:中国人移居德国有上百年的历史,最初主要来自浙江和广东。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德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目前在德华侨华人约有16万,遍布全德100多个大中小城市。长期以来,旅德华侨华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经过不懈奋斗和努力,攻克语言等各种难关,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在餐饮、旅游等行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德国社会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旅德华侨华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德友好,对推动中德双边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特殊作用。融入社会是保障和改善广大华侨华人生活条件的前提。我希望,今后旅德华侨华人能继续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为驻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德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九、中国人如何看待默克尔总理?是更多着眼于德国在欧盟中的角色,还是单纯将德视为双边伙伴?默克尔总理把德中关系称为“特殊关系”,您如何看?

          史大使:默克尔总理任职7年里6次访华,充分显示了她对中国的重视,对中国与德国关系的重视。同时,温总理也6次访问了德国。这些高层互访不仅有力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也使两国领导人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默克尔总理同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副总理近年来多次见面,就加强今后在各领域合作达成重要共识。2012年年8月的中德政府磋商就有重要的继往开来的意义。中德关系走在中欧关系前列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始终把中德关系视为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关系可以促进中欧关系,中欧关系也完全可以反过来推动中德关系,这是一种良性互动,各方均可受益。

          十、中国媒体如何报道欧债危机和德国在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中国将德国视作应对危机的领导者还是指手画脚的负面角色?

          史大使:中国和欧洲都是世界重要经济体,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欧元危机的持续发酵对世界经济复苏不利,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压力。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1-9月中国对欧盟出口2505亿美元,同比下降5.6%。因此,中国各界都很关注欧债危机,各大媒体对最新动向都有实时跟踪和报道。报道的视角是全面的,既有欧洲目前的经济形势和主要问题,也有欧盟和各成员国为应对危机付出的努力;既有危机对中欧经贸合作的冲击和挑战,也有关于中欧合作的新机遇和前景展望。释放的信号是一致的,即希望欧洲能尽快走出危机,欧洲经济能够趋于稳定。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欧洲的稳定之锚和增长发动机,是危机救助体系的最大出资国,对解决欧债危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各国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理念不同,在如何解决危机上有时会有分歧,但我们相信,欧盟各国有意愿、有能力、有智慧达成一致,携手致力于化解危机,推动一体化继续深入发展。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