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365bet官方网站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研讨会综述

        2012-11-2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主办,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协办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十四届年会于2012年11月20日至2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周弘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等百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以欧美同学会合唱团德文歌曲合唱作为开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研究员、德国研究分会名誉会长、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李晓驷、德国外交政策协会奥托•沃尔夫所长艾伯哈德•桑德施耐德教授和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研究员先后在21日上午的会议上发表了致辞和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研究员在致辞中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认为,中德建交四十年来两国关系经受住了考验,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快速发展,在许多领域的合作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中德友好合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国都致力于推动面向未来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继续全面向前发展。李扬副院长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继续深化与扩大与德国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基金会的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增进中德双方的了解和友谊贡献力量,同时,他还对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德国研究分会名誉会长、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在致辞时指出,中德两国建交四十年来虽然有过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势头,这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好处,也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德国在大国崛起中的经验,在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以及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他同时也指出,与两国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相比,在增进两国之间了解、加强政治互信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应当进一步加强两国的人文交流。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在演讲中首先回顾了两国建交的历史,并高度评价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特别是2011年建立的政府磋商机制不仅象征着两国关系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实质性地构建了两国面向未来的发展基础。施明贤大使认为,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21世纪是多极化的世纪,也是合作的世纪,中国、欧洲、美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必须展开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挑战。这也给双边关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成为了德国的邻居,中国对德国和欧洲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他分析了统一后德国的发展历程,强调正是由于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才使德国能够应对好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德国需要稳定的欧元和强大的欧洲,在控制主权债务的同时应当为可持续增长留有空间。施明贤大使非常关注中共十八大的情况,也谈到了中国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他表示,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符合德国的利益,两国可以在许多领域加强和扩大合作。他支持进一步促进两国的人文交流,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与互信。

              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李晓驷从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德建交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认为中德两国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并给双方带来了实惠,越来越具有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的特点,而且,两国关系的影响已超出了双边范畴。未来两国关系发展仍有很大潜力和机遇,也会有挑战。双方应当相互理解并照顾彼此利益关切,更多地寻求共同点,管控好、处理好分歧点。正确看待中德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充分认识到中德经济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同时利用好竞争的积极因素,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竞争问题。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两者并行不悖,中德不存在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的“特殊关系”,中方希望德国在推动中欧关系方面继续发挥积极影响。中德两国今后应继续深化务实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推动双向投资,完善各种对话交流机制并提高其效率,推动中德、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奥托•沃尔夫所长艾伯哈德•桑德施耐德教授概括了中德之间存在的三个赤字:首先是理解和认知的赤字,比如中国认为德国只是一味地要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而德国民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也不完全与中国相同;其次是缺乏互信,而只有建立互信才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最后是共同进化(Ko-Evolution)的问题,即必须用合作代替对抗,以妥协代替遏制。西方国家应当认识到,不是只能由西方国家制定规则,而要学会互相妥协,以合作的精神共同应对挑战。接着,桑德施耐德教授还谈到了面临的三个挑战:第一,世界是多极化的,但多极化的世界并不是稳定的、而是脆弱的,甚至有崩溃的危险;第二,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越来越复杂,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并不需要制定“大战略”,而应当更加灵活和务实;第三,要正确对待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中国可以从德国的历史中看到,自信心上升的时候更应当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而不是走向民族主义,德国也应当学习中国的务实精神。桑德施耐德教授最后再次强调了增进互信的重要意义,并且希望中国在面对一些德国媒体的负面报道时更加淡定一些。

              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研究员在演讲中首先谈到了全球化时代的两种现象:一是起源于西方的一些规则,比如市场经济,在前所未有的空间拓展;二是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看,在国与国之间,政治行为体之间存在权力的转移,当权力转移时,就会发生摩擦、矛盾,甚至战争,直到新的均势局面出现。世界正处于一种危险的相互依存之中,大量跨越国境的贸易、人员流动和信息传播的推动力就是市场的规则,它不仅改变了分工,也改变了合作与竞争的方式,而主权国家的作用依然强大,是市场竞争的后盾。在当今的时代,合作与博弈是并存的,相互交织的。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区分合作与博弈的领域,努力用合作代替博弈,将博弈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在这方面,中德之间已经有了很好的范例,并将继续保持合作大于博弈的态势。

              会议还举行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文集发布仪式,文集主编、德国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顾俊礼研究员介绍了这部文集的编写情况。这部纪念文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入了王殊、梅兆荣、卢秋田和马灿荣四位大使的回忆录,他们以独特而深刻的分析向我们展现了40年来中德双边合作关系起伏相伴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是关于经济、外交和社会文化的九篇学术论文,其作者都是我国知名的研究德国问题专家;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德在政治、经贸、财经、科技、环保、文化、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军事与安全、法治合作与对话等十个领域交流与合作情况的大汇总,其中,少部分是青年研究人员的采访手记,大部分是由有关政府部门主管官员亲自撰写;第四部分是文献汇编,列出了两国关系中15个重要的政府联合声明、新闻公报、双边协定和文件,以及大使名录等资料性附录。

              在接下来的会议议程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学院、四川外语学院、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单位的学者围绕“德国外交政策及中德关系”、“德国政治经济形势及2013年大选”、“德国模式的优势与挑战”等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和讨论。

        (作者 徐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