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德国应在全球政治中扮演平衡角色 |
2012-09-01 |
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式中国访问,两国昨天签署了十余个合作协议,其中中国花35亿美元订购50架空中客车A320,最引人注目。默克尔总理任职期间中德关系充满了误解与合作的复杂搅拌,但大趋势还不错,对中德关系的“稳定”,两国都有了更现实的理解。
默克尔曾在欧洲领导人中带头会见达赖,之后又在中德经济合作上姿态很积极,这期间的中德关系大体成了中欧关系的缩影。但默克尔政府的对华关系完全是一个个具体行为塑造的,或许是顾不上,这几年德国并未从战略层面上对中德关系做长远谋划。 然而中国在变,亚太在变,欧洲以及德国的相对地缘政治位置也在变。德国曾出过很多世界级的思想家,他们的后代应当对世界格局的演变保持敏感,找准德国以及欧洲的时代方位。 二战后的德国曾经是两极格局中的浮萍,直到冷战结束及两德统一后,德国才开始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外交政治空间。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德国埋头于整合欧洲,继续发展大西洋关系和欧盟关系,连马克也放弃了,推动了欧元诞生和壮大。它成了名符其实的欧洲中心国家。 然而给人的印象是,德国对由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带动的世界格局变迁反应有点慢,它似乎也没有考虑是否应针对变局有更大的作为。尽管德国在欧盟大国中率先与中印等搞了政府磋商,但德国官方及民间对中国的认识和心态完全是欧洲化的,德国的战略思维并没有超越上世纪末的“老欧洲”视野。 “老欧洲”大概是今日世界上最精致的地方,但它的影响力的确在下沉。欧洲会不会成为一只“温水里煮的青蛙”,不全取决于欧洲自身,同时还取决于全球政治这锅水究竟什么样。 德国需要把两只脚中的一只跳出大西洋与欧洲区域,成为一个“全球的德国”。当然这不是像英国那样与欧洲三心二意,而是要带着欧洲一起做战略规划升级,实现欧洲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最大增长区在亚太,但世界政治最令人担心的东西也在亚太发展,中美两大国最后形成什么关系很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德国作为欧洲最大国家的潜在战略空间,如果德国愿意扮演独特的战略角色,它就有可能做到。 冷战时期,“老欧洲”因受到苏联威胁而完全倒向美国。今天的中国对欧洲没有威胁,中美形成当年苏美那样拉帮结派对抗的可能性也很小,欧洲在政治上继续紧跟美国更像是出于习惯。这种习惯限制了欧洲的思考和战略创新。 德国作为最有力量的欧洲国家,应当花些力气重新认识中国。这既是更新关于中国的知识,也是拓宽德国人心胸的过程。默克尔总理来中国6次了,中国和她当年生活的东德是一回事吗?而欧洲舆论把中国当成前苏联对待,中国为此受点委屈也就算了,但真正被耽误的是欧洲人自己。 德国需要建立超意识形态的对华全面战略关系,尽可能在全球性的政治议题上,向中美的中间位置靠近,发挥平衡作用。如果德国在这方面做得好,将对其国家战略构成突破性扩容,德国在亚太舞台上的角色也将远远超越看客。 德国的力量使它有能力在全球政治中更加独立自主,以更独特的视角看中国等新兴国家,发现自己的更多经济及政治机会,为世界和平做出独特贡献。德国不应湮没在“西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