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关系具有“可持续性” |
2012-08-30 |
【环球网8月30日综合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今日抵达北京,参加中德两国总理共同主持的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这亦是默克尔自2005年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第6次访华,这也表明中国与德国关系在近年获得的长足发展。
文化和教育交流使人们彼此了解,是相互理解的基础。遵循这一原则,德国和中国建交后就十分重视文化领域的合作,1979年第一个文化协定是进一步合作的首要基础。鉴于两国在高等及中等教育、艺术和文化以及德语传播领域的关系迅猛发展,2007年中德实施新协议,以适应两国文化传播机构工作的需求。 1988年,歌德学院作为首个外国文化机构在北京成立。而中国文化中心也于2008年在柏林揭幕。中德艺术和音乐领域交流活跃,涉及其所有方面。两国艺术家通过众多音乐访问演出和展览会相互传播了彼此丰厚的文化。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型展览“启蒙的艺术”吸引了45万多位观众。展览举办的同时还有许多对话论坛,在这些对话论坛框架内,许多观众探讨了启蒙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这些数字深刻表明了我们的文化关系是如何地可持续发展的。”德国驻华使馆发言人30日对环球网记者表示,“仅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德国和中国高等院校间大约有650个合作项目。因此,难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成为德国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目前大约超过2.3万人。” 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一个长期目标是推广德语。根据“讲同一种语言的人能够互相理解”这一理念,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特地为年轻人提供这一项目。随着语言的学习,人们对异国文化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在“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倡议框架内,目前德国支持76所将德语作为第一或第二外语的中国学校。 在中国各大高校约有1.5万中国年轻人攻读日耳曼学,约2万人将德语作为外语来学习。 持续三年的 “中德同行” 系列活动是迄今为止最为广泛的中德交流项目,它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达到高潮并且闭幕。德国在中国6个大城市(南京、重庆、广州、沈阳、武汉和上海)宣传“可持续城市化”的理念。各站点活动的核心就是德中大道——大型露天活动,180多万观众能有机会亲身体验德国的创造力和中德科技、教育、文化以及音乐方面合作的创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