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365bet官方网站   领区概况   领事业务   教育文化   经贸往来   中国概况   联系我们 
          首页 > 双边往来
        述评:“和谐世界”里的不和谐字符

        2011-12-08
         

          逸 娴  

             

          案头摆着两份由《华商报》编辑部转发过来的文章,一份是刊登在2011118《法兰克福汇报》(FAZ)上题为《和谐世界》(Eine Harmonische Welt)的文章,作者是德国路德维希港技术大学东亚学院(Ostasieninstitut der Fachhochschule Ludwigshafen am Rhein)国际商业管理专业汉语讲师和干事长鲁道夫(Dr.Jörg-M.Rudolph)先生,一位在德国公知的汉学家。另一份是刊登在20111114日法兰克福汇报上的读者来信,对“和谐世界”的部分内容提出了质疑,其作者是德国特里尔大学(Universität Trier)汉学系的退休教授卜松山(Karl-Heinz Pohl)先生。华商报》希望我能以一个中立者的立场,对两封信的内容给予实事求是的介绍和客观的看法。说实话,我对这两位德国汉学界名人知之甚少,所以,主观上对这件事不会受什么先入为主的影响。《华商报》借重的可能就是我的这种“无知”背景,以期获得相对客观的结论,此文就权作抛砖引玉吧  

             

            

             

          《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FAZ118刊登的鲁道夫教授的文章  

             

             

          孔子学院是什么机构?  

             

          为了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我先仔细阅读了鲁道夫先生引起异议的文章“和谐世界”。这篇文章的内容针对的是目前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孔子学院。在“和谐世界”的题头文字中,鲁道夫先生就直言:“中国的孔子学院似乎和德国的歌德学院一样,是一个对外文化交流机构。但是,歌德学院是以民主为后盾,而孔子学院的背后,却隐藏着北京的审查机构和统战专家。”。正文中,鲁道夫先生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从组织上、结构上、人事上和运作上对孔子学院进行了剖析,给自己的观点以理论根据。其中,鲁道夫先生提到一份被定性为“机密”的中共中央文件。据鲁道夫先生所言,在这份文件中,2011年中国政府在宣传工作的重点部分提到了中共在国外的活动。在“提高外事工作的宣传水平”涉及文化合作的部分,提到了孔子学院,提到了要推进孔子学院的工作。  

          鲁道夫先生还指出,在北京孔子学院总部的网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共中央或中宣部的名字,而是号称孔子学院为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其目的是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鲁道夫先生认为,网站上的这些介绍,让人以为孔子学院是一个和歌德学院类似的机构。事实上,孔子学院以“中外合作”的方式明显区别于作为德国机构的歌德学院。孔子学院只是让德国大学在推广中国文化、建立和谐世界过程中提供帮助,而确定中国文化的内容,则是由北京的中共领导层掌控。  

          进一步地,鲁道夫先生列举出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等一系列机构以及在这些机构中任职的中共要人,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孔子学院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共政府的教育机构和统战部门,不乏中共要人和统战专家。  

             

          中国政府与孔院的关系  

             

          其实,鲁道夫先生引用的资料,除了那份所谓“机密”文件和一些政要的前生今世我无从考证外,大多在网上都能看到。国家汉办的网址www.hanban.org/hb/中,清楚地说明,汉办是隶属于国家教育部的事业单位。在孔子学院百度百科中,也可以查到这样的文字“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  

          从网上更多的资料也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并未掩盖其对孔子学院的重视和参与。每一个新的孔子学院开业,中国政府都会派出高层政要参加开业典礼,而且媒体会给予大张旗鼓地宣传。从鲁道夫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德国汉学家,对“机密”文件和大量有关孔子学院组织人事甚至财政开支情况的掌握,也不难得出,中国政府并无意隐瞒和否认对孔子学院的支持与操纵。至于其后是否有统战的目的,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即便有,也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希望借助从事的活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者,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个目的不是靠一方强迫或收买另一方就一定能达到的,这要看另一方的气节。鲁道夫先生该不会对自己的同胞不够自信吧?  

             

          翻译引发的歧义和误导  

             

          既然事实上中国政府并未对参与支持孔子学院的活动欲盖弥彰,那么,我认为鲁道夫先生题头文字中的“隐藏”一词,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会误导许多不了解中国、不了解孔子学院的德国读者。  

          在翻译“孔子学院总部”这一机构名称时,不知道鲁道夫先生是无意还是有选择地使用了“Hauptquartier”一词来对应总部,并自称这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汇,更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军队而不是文化。实际上,德语“Hauptquartier”确实是个带有严重军些事色彩的词汇,而汉语“总部”从广泛的意义上、尤其是从现代意义上讲,几乎和军事没有了任何瓜葛。在如今的中文名称中,集团总部、公司总部林林总总多如牛毛,例如我们常说的“西门子总部”、“大众汽车总部”等等,其不外乎中心之意,和军事毫无干系。再说,“孔子学院”是作为文化品牌向国外推广的,真有什么企图隐藏其后,就更不会愚蠢到用一个带有军事色彩,让人闻之丧胆的名称。所以,不管从那个角度,选择用“Hauptquartier”来翻译“总部”,都是不合适的。作为知名汉学家的鲁道夫先生,如果对这一在当今中国普遍使用的常识一无所知,不能不说是学术上的不足。其实,和“总部”相对应的德语中性词汇很多,不管是“Hauptsitz”还是“Zentrale”,都是不错的选择。我无意对鲁道夫先生使用“Hauptquartier”一词的原因和用意妄加猜测,但我确实担心,这一词汇的选择,对许多不了解孔子学院的德国读者,有着很大的负面的误导。作为一个学者,如果是因为对“总部”一词一知半解而导致这样的误导,我认为,鲁道夫先生应该有责任有勇气纠正这个错误。  

          此外,鲁道夫先生在文章中还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指出北京孔子学院总部每年向各国中外合作的孔子学院输入大量资金。在德国除了汉诺威孔子学院,所有其他11所孔子学院都设立在大学里。其中七所由大学汉学系或类似和中国有关的学系掌门人主持,作为德国地方官为北京总部效力。因为德国目前有21所大学设有汉学系,所以,鲁道夫先生认为,德国大学三分之一的汉学系因此和北京拴在了一起。在北京孔子学院总部对德国教授的期望中,鲁道夫先生引用了“孔子学院院长指南”,提到了“热爱(heisse Liebe)孔子学院”、高度的使命感、制定市场开发计划、工作汇报、重大活动需要按照总部的要求及时汇报等等。我查阅了一下汉办网站上的“孔子学院院长指南”,鲁道夫先生上面有选择提到的几点基本属实。但是,鲁道夫先生的词汇选择和对指南中第十一条以及第十七条的翻译却有明显的误导性。  

          首先,鲁道夫先生选择了“heisse Liebe”这个词。在这里,“heisse Liebe”和“Hauptquartier”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作为一个汉学家,对“热爱”这个词在中国的滥用,鲁道夫先生不会没有所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单位守则中,都有“热爱本单位”这一条。“热爱”在这里,就是一个没有实质内涵的空话,就是没人当真的那么一说。鲁道夫先生忽略这个背景,而使用“heisse Liebe”这样的词汇,很容易让不明情况的德国读者联想到他们一直在反思的曾经的“狂热”,如果鲁道夫先生再通过“Hauptquartier”这样的词汇,给他们的联想中加入一些军事色彩,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包括有关协议、理事会议纪要、年度计划和总结、重要信函等;学生、教师等人员档案;固定资产登记和票据;宣传材料、活动图片、媒体报道等”只选择性地被鲁道夫先生译成“vollständiger Aktenführung über SchülerLehrer und anderes Personal”。其实,建立档案管理,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很正常的,德国的企业对员工也有信息储存和管理,孔子学院这样做也是无懈可击的。只不过鲁道夫先生使用的词汇“Aktenführung”,让人在这里容易误解为针对个人进行“立案”,而不是正常对员工的“信息储存”。即便读者还没有产生这样的误解,那么通过鲁道夫先生在该词的前面擅自添加的定语“vollständig”,仍然会误导读者。在德国的任何企业,对员工的“Aktenführung”都是有所限制的,许多个人私密的信息是不可以涉及的,所以,不可能对员工进行“vollständige Aktenführung”。鲁道夫先生此处如此翻译,是误解了原文的意思,还是笔误、抑或是有其他原因?无论如何,这样翻译的结果,不仅可能误导读者对孔子学院对其学员、教师及员工信息储存的广度和深度做无限的猜想,还可能因而导致读者对孔子学院产生不信任甚至敌对的态度。  

          第十七条“与当地政府、学校、企业、社团和媒体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却被鲁道夫先生译成了“通过与政府、学校、企业、社团和媒体的合作与交流传递信息”,并被其进一步解释为就是“通过地方精英的关系将信息传递到北京总部的战略中心”。不管是无意还是有心,这样的译法和其后无中生有的解释,加上鲁道夫先生之前使用的词汇“heisse Liebe”、“Hauptquartier,让一个原本普通的开展交流活动的要求,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个通过地方为总部收集信息并带有军事意味的指令。如此一来,大多数对孔子学院一无所知的德国读者看完鲁道夫先生的“和谐世界”后,对孔子学院的认识会是怎样的一回事,也就不言而喻了。  

             

          卜松山反驳鲁道夫  

             

          我不得不说,鲁道夫先生在“和谐世界”这篇文章中,通过用词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可能误导读者,误导媒体,至于原因和用意,我无从知晓,更不愿武断猜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见仁见智。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鲁道夫先生有一个问题的提出,是不会让任何人产生歧义的,那就是“在财政上、决策上和报告渠道上受一个外国的、集权的、且组织非透明的政党控制的研究中国的学者,其研究能有多少自由度和独立性?”。既然有这样的疑问,鲁道夫先生与其有意或无心地花大手笔成就这样一篇可能误导读者的文章,不如一心一意地对这个问题用点功夫,真能找出公正的实事求是的结论,孰是孰非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吗?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网站上刊登的卜松山的读者来信,反驳鲁道夫的文章  

             

          写到这里,我觉得可以看看卜松山先生的文章了。读了文章,我不禁莞尔,看样子,我对鲁道夫先生“和谐世界”极易产生误导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下面是卜松山先生文章中针对“和谐世界”部分所写的文字大意:  

          “根据鲁道夫先生的意思,孔子学院由一个貌似军事机构的“总部”领导,受控于险恶的中共军人和审查机构,其目的无非是“统战”并干预德国的学术界。且不论鲁道夫先生这一说法的夸张性,单看他对中文基本词汇带有暗示意味的翻译,人们就不禁要问,作为汉学家的鲁道夫先生难道不知道,中文的“总部”不仅有(军事上的)“指挥部”之意,而且还可以指一个组织机构的中心,抑或他为了达到某一效果,受其自身想法的引导,向不了解情况的德国读者暗示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军事联系。最主要的,这样的描述强化了读者希望抵制一个恶意的不民主阴谋的感觉。”。  

          卜松山先生作为汉学系的教授,有这样的见解并敢于直言不讳,让人欣慰和佩服。只是,我们不可能期望大多数的德国读者都能有卜松山先生这样敏锐的判断力。对众多不了解中国不了解孔子学院的德国读者,我们不可能指望他们在读了这样的文章以后,能够像我这样查阅原始资料进行对照质疑。那么,他们读了鲁道夫先生的“和谐世界”后,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来源:《华商报》,2011.12.6)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