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礼贤--中国在西方的文化使者 |
2011-11-20 |
卫礼贤原名为理查德·威廉(Richaid Wilhelm),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1873年5月10日,他出生于斯图加特——当时符腾堡王国的首府。他的父亲是来自图林根的一位手工业者,母亲则是斯图加特人,他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他是魏玛差会的传教士,在他57年的生活道路中,有22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以一名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臣。
1899年,卫礼贤乘坐老式的轮船来中国时,他无法预料到他会在中国停留25年—— 他一生几乎一半的时光。他是德国派到青岛的传教士,“呵护在殖民地的德国的灵魂”,他更无法预料到自己的灵魂深深地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他学说中国话,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籍,他像一块海绵一样,在中国的大地上吸取文化的滋养,成为20世纪享誉全球的汉学家。
Richaid Wilhelm自取汉文姓名为卫礼贤,字希圣,信儒教,并自称是山东人。当一个德国人被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吸引时,也许他放弃了传教士的角色,自觉地承担起翻译中国文化典籍的重任。季羡林认为他和英国的汉学家翟理斯是“东学西渐”中的两个外国人,卫礼贤成为“ 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
卫礼贤到达中国的第一站是上海。乘坐往返与上海和北方外港的海岸小火轮,“烟雾笼罩的崂山忽然升起在海面之上,不一会儿小火轮到达青岛”。卫礼贤登陆青岛就感受到“冒险的欲望充斥在新殖民地的空气里”。“欧式房屋一间也没有见到,旅馆和其他几座建筑尚未完工,人都住在中国渔民简陋的茅屋里。……街道正在修建,山上开着又宽又深的沙沟。”卫礼贤住在安琪儿旅馆,而公鸡则大摇大摆地站在他的床上……
很快,卫礼贤适应了刚到青岛的生活,第一次骑马出游,用好奇的眼光观察中国风情,用诗一样清新的文笔描写美丽的青岛乡村和北方的夜晚,并且远行到即墨。
卫礼贤在青岛学习中文,进步飞速,也许他的心灵已经和青岛融合。在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反思西方的传教方式,“我在中国没有为一个人施过洗,所以我也许能够走得更近,真正触摸到中国人的本质”。
卫礼贤对山东很有感情,到潍县、青州、济南、泰山、曲阜旅行,记录了当时的名山大川、风土习俗。在曲阜,他参加了孔子后裔的婚礼;在济南,他得到当时的山东巡抚周馥的接待。卫礼贤为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到山西看云岗石窟,到杭州看西湖和秀美的园林,到当时的政治变革的中心武昌、南京和北京,感受时代的变革。卫礼贤目睹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看到了辛亥革命如何席卷中国大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书中随处可见东西方文化冲突、碰撞迸发的火花。
1900年,卫礼贤在青岛创办了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这所学校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早期中学之一,开风气之先。他组织尊孔文社,弘扬儒家文化,和当时在青岛的文化名流聚会。在他的《中国心灵》一书中有“青岛的故人们”一节,卫礼贤生动地描绘了他与在青岛的劳乃宣、康有为、辜鸿铭的交往。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卫礼贤与清朝的遗老遗少的交往,显示出一幅清末民初的政治画卷。1914年,卫礼贤创建尊孔文社藏书楼。这是青岛第一个现代图书馆,亦为中国早期图书馆之一。馆址在上海路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院内)。然而好景不长,日本与德国的战争在青岛这个美丽的城市点燃硝烟,卫礼贤和他在青岛的故人们星散世界各地。
1921年底,卫礼贤被任命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科学参赞,这使得他有机会跟“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分子如蔡元培、胡适等建立联系。1921年他任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教授德国文学。1925年卫礼贤回到法兰克福,在那里创办了中国学院(das China-Institut),以介绍、研究中国文化,联络德中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为目的。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中国学刊》(后更名为《汉学》)。在法兰克福期间,他还邀请胡适作学术报告,陪诗人徐志摩作欧洲之旅。1928年,徐志摩写诗《小花篮》,题记“送给卫礼贤先生”,是年3月23日发表在《晨报副镌》,以纪念一年前卫礼贤陪伴他游览德国。
卫礼贤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典籍的德译。他翻译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家语》、《礼记》、《易经》、《吕氏春秋》、《道德经》、《列子》、《庄子》等涉及到儒、道等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经籍。这些译本迅速使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了德国思想界主流之中,影响到黑塞、荣格这样的大作家和思想家。黑塞在读完《道德经》译本后写道:“中国哲学家老子,在以往的两千年内并不为欧洲所知,但在过去的15年内却被翻译成了所有的欧洲语言,他的《道德经》也成了一本畅销书。”《易经》译本是在劳乃宣向卫礼贤进行详细且深入的文本解释的基础之上,加上他自己的西学背景而产生的,花费了卫礼贤十几年的心血。1951年在英国和美国出了英译本,荣格专门为此书写了前言。之后又被译成了荷兰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上世纪70年代,英译本在美国成为嬉皮士运动的神书。 1930年3月1日卫礼贤去世,享年不到57岁。
(作者:刘宜庆,书评人,专栏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