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德国使馆举行关于中国在德投资情况新闻发布会 |
2011-10-24 |
10月21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在使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中德媒体介绍中德经贸合作及中国在德国投资情况。为使媒体更好地了解中资在德投资情况并澄清有关疑问,吴大使还邀请了沈阳机床希斯公司、华为德国公司和三一重工德国公司中德双方负责人现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德新社、《商报》、《南德报》、《经济周刊》、《图片报》、《斯图加特报》和《中国之窗》等10余家德国媒体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和《科技日报》等近30名记者出席。
关于中德经贸合作,吴大使说,中国和德国互为双方在各自所在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1424亿美元,占中国对欧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超过了中国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贸易额的总和;今年前9个月中德贸易额已达1270亿美元,年底将再创新高。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德双边贸易额不降反升,使得中德经贸合作格外引人注目。
关于两国双向投资,吴大使说,截至今年8月底,德对华投资累计为180.3亿美元,中国对德投资为17.3亿美元。从数据上看,双方的投资是不平衡的,但这种不平衡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对德投资逐年增长,仅今年头8个月中方在德投资就有2.3亿美元。总体看,中方在德投资不足德在华投资的十分之一,在德投资总量仅为外国在德直接投资的0.3%。因此,中资企业在德投资还有很大的潜力。 吴大使指出,中德两国同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强大的实体经济是两国率先走出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两国经济结构既有竞争也有互补,互补大于竞争。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德国通过兼并、收购和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展互利合作。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将自身制造优势与德国技术优势整合互补,提高产品质量,打入欧洲和世界市场;也有助于德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打开销路,并促进德国的就业。 吴大使介绍说,中国政府按照“企业决策、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对德投资合作。目前,共有1300多家各类中资企业在德设立了分支和代表机构,占德外资企业总数的2.8%。这些中资企业懂得国际市场经营规则,与德方伙伴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企业还为当地发展、就业以及税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随后,沈阳机床希斯公司总经理路远达、华为技术公司德国总经理徐渊和三一重工(德国)董事长贺东东分别介绍了各自企业在德投资合作情况。三家企业中德方负责人还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问答摘录如下)。 一、《商报》:我想问三位公司负责人,德国卡车制造商-曼公司将工厂迁至波兰,为何你们选择在德国投资办厂? 三一重工制造商务总监罗伊特尔: 在德国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德具有良好的效率和技术水平,很多中资企业也希望开拓德市场。德企业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而迁往国外的,中国企业也是这样。 华为公共及沟通事务部部长霍伊斯: 对于华为来说,我们是全球性企业,同样希望开拓欧洲市场。我们在2000年进入德国市场时,希望向市场发出积极的信号。我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通信领域,德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欧洲,德国是除了英法之外最大的市场,在德国取得成功意味着在欧洲也取得了成功,并能更多了解欧洲市场。二是我们希望在德国能和全球性大客户走得更近一些,包括德国电信、沃达丰和Telefonica等。 沈阳机床希斯总经理路远达: 我们希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企业,德国产品质量优秀,我们进入德国市场希望在质量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的产品现在是德国制造,这对于我们国内的产品是很好的补充。 二、中新社:快破产的希斯公司被沈阳机床收购后起死回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中国人在哪方面做得比较好? 沈阳机床希斯总经理路远达: 沈阳机床收购希斯公司后,希斯公司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三点:第一,在希斯日常经营管理方面,我们完全按照德国人的方式进行。第二,希斯此前破产是因为研发搞得比较多,周期长,资金跟不上,造成了资金链的断裂。针对这一问题,沈阳机床为希斯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三,企业破产大多是因为经营管理理念、对客户的态度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在这方面沈阳机床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使希斯公司向好的方面发展。 三、《斯图加特报》:对于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德国的法律法规与中国不同,两国也存在文化差异。中国公司在德经营活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三一重工德国公司董事长贺东东: 我们公司有自己的律师,也和当地的律师事务所联系紧密。我们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的,研发也是按照欧洲及德国标准来进行。我们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如何赢得德国员工对企业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德国是骄傲的民族。三一的口号是“品质改变世界”、“一切源自客户”和“一切源自创新”。从企业核心理念来讲,三一已经赢得了德国员工的尊重和认同。 沈阳机床希斯总经理路远达: 中国人到德国来管理企业,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两个民族文化背景不一样;二是中德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三是中德管理企业的方式不同。这些差异容易使两国员工发生一些不一致。我们应充分尊重德国员工,双方要多交流和沟通,这能解决很多问题。
华为德国公司总经理徐渊: 我们企业在国外运营时,最关键和最基本的一点是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商业准则和文化环境。华为德国公司的8位高层中只有3位中国人,其余5位都是德国人。我们很多管理的规章制度、流程方法都是按照当地的规则制订的。对我个人来讲,公司策略也是想慢慢淡化中国人作为一把手的权力。另外,我们也发现很多德国本地员工开始学中文,和中国同事沟通。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以顾客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以奋斗者为本”就是员工付出得多,得到的也多。以前我们公司按照中国传统公司“大锅饭”的模式运作,员工收入都差不多。现在不同了,这一企业文化适用于全球各地的华为公司。 四、《人民日报》:三家公司的德国负责人对中国企业的形象有什么认识,对企业文化有什么印象,与以往的想象或与德企业相比有什么不同? 沈阳机床希斯副总经理珀布罗特: 中德两国管理人员首先在文化上和工作方式上肯定有所不同。但有很多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曾在欧洲学习和工作,他们也了解国外的传统和文化。在日常工作上,双方的确会有些不一致,但我们没必要夸大它的影响。我刚到希斯公司时,对公司积极的企业理念感到意外,我们也在尝试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 三一重工制造商务总监罗伊特尔: 双方克服文化差异确实需要时间。但我们公司里一些中国同事能很快地适应德国的环境。去中国工作的德国同事也没什么适应问题。文化差异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大。对工作来说,重要的是双方应找到共同的目标,并让所有员工认同这一目标。 华为公共及沟通事务部部长罗伊斯: 华为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我们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同事。我们中方管理人员很多都有在世界各地工作和学习的经历,所以我觉得华为的内部也是很国际化的。中国同事对学习德国文化抱着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我们希望德国同事也能更多地开展跨文化交流,以使我们这个国际化的团队能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xxxxxxxxxxxx 附:背景资料 一、沈阳机床集团 中国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机床制造企业,成立于1993年。2004 年,该集团全资收购控股德国希斯公司,累计投入近2000万欧元。至2010年,沈阳希斯公司产值较之前5年的平均数提高了一倍,达4500万欧元。现有员工近370人,比2005年增加了300人。 二、华为公司 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华为技术将其欧洲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了德国杜塞尔多夫,通过持续创新和研发提升了德国通信技术水平和大众通信质量。华为在德国员工1500人,70%为当地员工。 三、三一重工 始创于1989年,是中国工程机械顶级企业、全球工程机械知名品牌。2009年,三一重工与德国北威州签署投资协议,在北威州下属的贝德堡市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和机械制造基地,这是中国内地企业在欧洲最大一笔实业投资项目。2011年6月,产业园正式开业,首台产品下线,雇用员工近200人。据估计,三一重工德国公司预计在未来5年的总产量将达到1800台,其在贝德堡的生产研发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可为德当地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