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 |
2011-11-09 | |
——访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
○有人说,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航母。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学堂遍布105个国家和地区,还有76个国家400多个机构强烈要求申办孔子学院。
○统一名称、统一铭牌、统一章程、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五统一”的办学模式,使穿上洋装的“孔子”既说中文,又说外文,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代表着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了驰名世界的中国文化品牌,如何使这个品牌亮起来、强起来?需要战略与战术的支撑。 当今世界,恐怕没有哪一所学校享受过如此高规格的礼遇: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百次地出席孔子学院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都到过孔子学院指导工作。胡锦涛主席16次到孔子学院考察工作和看望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外国100多位政要,如俄罗斯总理普京、英国王储查尔斯、比利时首相范龙佩、巴西总统罗塞夫、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等,多次出席孔子学院活动。 作为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全球品牌,“孔子学院”一词写进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成为近日海内外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战略,被不少专家认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和有效模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成为精英们议论的话题,也成为受普通民众青睐的跨国教育机构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中国文化在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熠熠光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我们专程来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的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就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 “孔子”走出去:中国文化当自觉 采访全球孔子学院的“掌门人”真不容易。许琳是个空中飞人,每年365天,很多时间都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她说自己恨不得变成一个高超的蜘蛛人,在全球把孔子学院织成密密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大网。许琳从2004年底从教育部岗位到任国家汉办,便全身心投入了这项激情燃烧的事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送孔子‘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我们的使命。” 忙碌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国家汉办对外需要服务和管理全球所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联络我驻外各使领馆;对内要协调10多个部委、各省教育厅(委)及各院校。每年选派管理上万名教师和志愿者,接待2万多名外国来宾,承担着繁重的人文外交和外宣任务。她曾经在不到30个小时内,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走了个来回。仅仅7年,这一“激情燃烧的事业”让她早生华发,疲惫并亢奋着。 但“激情燃烧的事业”始终给许琳以激情。在她和她的团队的推动下,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中国已在占世界人口86%的105个国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35个国家和地区已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在美国,2010年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的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学汉语人数达到20万,相当于5年前的3倍。英国52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法国中小学学汉语人数连年增长40%;德国学汉语人数在5年内增长了10倍。 不仅如此,还有美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76个国家400多个机构强烈要求申办孔子学院。因为“你要证明你们大学国际化,就应有孔子学院,这是个面子。” 面前的许琳,激情似火,坚毅刚强。敏锐的思维、清晰的思路、前瞻型的眼光,干练麻利的作风,唯美求精的意识,被她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燃烧得噼啪作响。每次在外国演讲,她都会用独特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她每年应邀在美国汉语大会发表演讲,有一次,25分钟的演讲,全场掌声竟响起27次。外国人都说,从她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形象。 “孔子”穿洋装:中国文化当自信 “探索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带领团队跳出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圈子,大胆走中外合作办学之路,把孔子学院办到了外国大学里,一头‘扎进主流’,这是一种文化自信。”许琳说,这种创新,首先来自理念上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产品的畅销,来自品名的创立和品牌的推广战略。许琳说,“最初在构建汉办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首先要有一个具有中国风格,并能为世界接受的好名字。” 孔子是中华文化老祖宗。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长期以来,东方文化都是尘封在西方记忆中的异国情调。这种情调里,强调“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着普世价值,“孔子”符号鲜明,有联想空间。就这样,上至中央领导,下至专家学者,经一年多反复推敲,“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正如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得益于歌德、塞万提斯这些闻名世界的文化符号,“孔子学院”这个名字在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中绽放出的中国文化的光辉,迅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论朝野,不论文化背景如何,人们都对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投以应有的注目礼,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礼遇。 “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也许比不上雨后春笋,但也可以赶得上雨后蘑菇”,许琳说。孔子学院冲破一些不合时宜、不合国际惯例的传统理念,采取由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赢的方式,把影响力从教育机构有效地推向外国主流社会和民间。在各国的孔子学院,按照“五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铭牌、统一章程、统一管理、统一考试的方式动作,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造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内生式发展的新模式。 敢于把权力交给外国人,让外国人对孔子学院负起责任,这使外方一开始就能和我方走到一起。如,协议先让外方起草,然后双方共同协商议定。一些孔子学院院长是外方人员,而副院长是中方人员,孔子学院理事会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借用欧盟轮值主席的模式轮流主持工作,实行双理事长制,中方和外方理事轮流做负责人,所有事项由理事会共同研究决定,只要对推动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有利,什么事都可以因国制宜、因校制宜,大胆去做。这样外国高校把孔子学院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出乎预料,现在名列世界前200名的70多所外国高校办起了孔子学院。 创新无处不在,在教材与文化读本的编写与开发方面,孔子学院总部出版了与45种语言对照的核心教材,向136个国家配送和销售教材图书1200多万册,支持驻各国的孔子学院编写本土化教材,并将50种教材动漫化。《孔子学院》8个语种的中外文对照双月刊自2009年发行以来,已进入102个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孔子学院总部还组织驻各国孔子学院在当地中小学举办教材巡展500多场,目前国外共有4万多所大中小学500多万人使用汉办统编教材,倾听中国故事。 穿上洋装的“孔子”,既说中文,又说外文,但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海外华侨华人把孔子学院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把它当做子孙后代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国书画家》、同仁堂、茅台集团、中国银行、CCTV英西法语频道、《人民画报》等中国文化产品通过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开始进入各国主流社会。 孔子学院模式引起世界政要的认可。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歌德学院主席雷曼等说,“孔子学院模式”仅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美国布鲁斯金学会主席约翰·桑顿说,孔子学院这样坚持办30年,世界将会大变样。 美国《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日报》、CNN、BBC等媒体多次评论称,孔子学院在推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方面很成功,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一个最好最妙的产品。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说,孔子学院为未来开展公共外交,奠定了良好民意基础。 许琳也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舞台赢得了声望,不少国际组织与机构的精英人士把结识这位孔子学院“掌门人”视为荣幸。英国着名的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头面人物纷纷和许琳交朋友。如今,在这个俱乐部高层人员聚会中,大家很习惯会说几句汉语“您好”“您吃了吗”“晚安”。能说几句汉语,成为他们的文化时尚,也成为这些精英们身份的象征。 “在世界舞台上传播,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许琳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