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及中德合作前景-温振顺总领事在曼海姆市中国园的报告 |
2011-05-19 |
尊敬的曼海姆前市长艾格博士, 女士们,先生们, 很荣幸应艾格前市长的邀请,与各位朋友在多景园相聚。这里具有中国江南苏州园林的典型风格,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竹影婆娑,让我感到宾至如归。 多年来,艾格市长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关系发展,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在他的努力下,曼海姆市与江苏省镇江市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10年前,这座中国园的落成成为两市友好关系的见证和象征,也为更多中德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中国人民把艾格市长视为可信赖的友好使者、永远的老朋友。在此,我向您表示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很高兴看到在座各位朋友关心中国的情况和发展。相信你们中间很多人都曾去过、甚至多次去过中国,对中国有一些感性认识。今天,我主要想谈谈中国30年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以及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和未来中德合作前景。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增加对中国更加全面的了解。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人均GDP增长近10倍。根据世界银行标准计算,中国贫困人口在此期间减少了5亿多。短短30年间,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下面这张照片大家可以看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还是个自行车大国。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结婚,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所谓“3转1响”是男方必须送给女方的礼品。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人均住宅面积6.7平米提高到现在的30平方米。去年,中国销售汽车高达1800万辆,大众公司每4辆车中就有1辆提供给中国客户。交通拥堵问题成了如今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困扰,北京等大城市不得不采取限行、限制新车上牌等措施进行调控。 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全国参加医保人数超过12亿,覆盖率超过90%。互联网普及率34.3%,网民人数超过4.5亿,为世界之最。去年,5700多万中国人出境旅游,法兰克福罗马人广场上中国游客随处可见,Kaufhof、路易威登店里都聘用了会讲中文的售货员。2010年,28.5万年轻人出国留学,在德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也越来越多。中国的民主法制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民主法制体系日益健全,几千年形成的人治社会正在向法治国家转变。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5年。中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成功发射嫦娥一号、二号卫星。5年间,中国经济平均以11.2%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2008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后,中国政府迅速出台有效应对方案,使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2009年和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2年超过50%,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大贡献。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达2.8万亿美元。令世界各国各国最为关注的是, 2010年,中国GDP达到5.879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很大差距。大家去中国旅游,多数会选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没有到过中国的广大农村。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如今中国西部内陆省份的真实情况。我时常感叹,只有当中国农村的水平达到德国小镇的水平时,中国才是真正全面地发展起来了。 虽然经济总量不小,但13亿中国人的人均GDP只有4300美元左右,仅相当于德国的1/11。一些农村家庭甚至还没有用上电。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他们仍需要为每天的温饱担忧,不可能去考虑生存以外的事情。 中国是“世界工厂”,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仅承担许多产品的劳动力密集型环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消耗了全球16%的能源、46%的钢铁、52%的水泥,但仅创造了全球8%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效率还有待大幅提升。总之,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发展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十二个5年计划,明确指出未来5年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是强调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有意放缓经济增长脚步,将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设在7%。这表明,中国政府提升了自身的发展理念,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使经济发展更为全面、合理和均衡。 二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将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后五年将新增就业人口4500万,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达到7%以上,实现人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或者更高;提高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至20%;争取使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增至74.5岁;加快城镇化步伐。为此,今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超过9000亿美元(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3将用于民生,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就业和住房保障的支出将比上年增长18%以上。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降低污染和能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将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1.4%。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16%。加大减排力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覆盖率超过21%。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通胀和经济过热。今年以来,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中国CPI指数持续上扬,甚至突破5%。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质量。中国政府居安思危,将稳定物价、保障民生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紧迫任务,通过加息、出台房地产购买条例等措施抑制通胀,压抑房价,防止热钱涌入,已取得显着效果。 总的看,中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内需潜力巨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资金供给充裕,科教水平整体提升,这些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近年来,中德关系顺利发展。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两国密切沟通、协调行动,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双边贸易额连年强劲增长去年更创下14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4.8%的历史纪录。目前,中德贸易额已达到中国和欧盟贸易额的近1/3,并互为各自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德国出口大幅下挫18%,唯独对华出口保持了7%的增幅。中德两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经济互补性强,利益汇合点多,合作基础好。新的“十二五”规划更为两国拓展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扩大内需将为德国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对于机械、汽车、化工、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而言,对华出口将进一步增长;对于在华经营发展的德国企业来说,中国将提供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德国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够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发挥优势。 德国是绿色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而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需求,双方合作前景广阔。中德汽车企业已抢占先机,在电动汽车电池研发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并取得可喜成果。 中国不断地在探索中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愿与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享我们的发展成果。中德两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我相信,在中德两国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双方不断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必将创造一个互利双赢的局面。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