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处于经济转折点上 |
2012-03-31 |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中国不得不艰难地改变增长模式。
3月23日,《德国金融时报》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转变本身十分艰难,中国已达到国民经济学家称之为“粗放型增长”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通过输入劳动和投入资本实现经济增长。现在中国必须向“集约型增长”转变,通过改善技术、扩大专业知识推动增长。结果是,中国将无法维持过去30年来近10%的年均增长率。
按照诺贝尔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归纳的发展模式,中国不再是劳动力富余的国家。刘易斯论证说,富余农业劳动力获取的收入只能维持生活,这是现代产业中低工资的上限,这就使得现代产业变得极其有利可图。如同在中国那样,在利用利润再投资的前提下,现代产业和经济的增长可以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但到了某个时候,农业劳动力变得紧缺,现代产业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利润收缩,盈余和投资额度下降,国民经济就会受到打击。 中国现在正处于刘易斯所说的转折点上。结果是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上,资本对劳动的比例快速上升,利润率急速下降。在刘易斯提到的转折点出现之前,已有充分迹象表明资本强度在增加。这一状况必须改变。中国的增长必须通过提高因子生产率来推动,不能依赖资本对劳动比例的上升。前者会带来可持续获取的利润率,后者则导致赢利下降,在当前实际工资快速上升之际,尤为如此。在收入分配不合理时,赢利减少在一定范围内是件好事,但如果走得太远,赢利下降将损害经济发展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