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驻港澳总领事:看好中国"十二五" 享受维港生活 |
2011-05-20 |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复苏,成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将德国与中国相比较,称赞德国是欧洲的“中国”。“有时候人们也会反过来说中国是亚洲的‘德国’”,德国驻港澳总领事姚伟汉(Werner Hans Lauk)说,他在北京的时候,就听过这个说法。2004年至2008年间,他曾在北京任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兼经济处主任。“这是个有意思的比喻。虽然我们有着各自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这个比喻说明,我们不止在经济方面关系好,在情感上关系也很好,”他说。
中国经济转型时机恰到好处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姚伟汉认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共同克服金融危机的患难之交,德国非常珍惜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他说。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2010年进出口贸易录得大幅增长。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国内地经济发展模式将从出口导向转为消费导向,他认为,这将为中国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带来机遇。“中国过去20年让成千上万的人脱离贫困,非常成功,但同时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转型的时机恰到好处。”“而接下来,这个地区的发展,将极大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德国企业过去瞄准中国一线城市,现在则瞄准了二三线城市,如武汉、大连、沈阳、天津、重庆等都是经济发展热门,还有南京也是德国化工企业的目标,” 姚伟汉说。 “十二五”对香港未来非常重要 中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次专章详细阐述港澳发展。姚伟汉认为,粤港合作,特别是将来与深圳前海的合作,对香港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前海法律法规如何制定,将影响香港服务业、金融业在前海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要使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姚伟汉说,“近年人民币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且在向可兑换的方向发展。人民币国际化,香港扮演重要角色”。 他也提到,现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情况仍然不多,人民币国际化仍在起步阶段。他认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尚小,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吸引德国企业前来上市融资。
感受到香港创新活力 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姚伟汉任德国驻阿富汗大使,随后于2010年8月来到香港任德国驻港澳总领事。他说,作为一个经济学者,香港为他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与德国类似,香港教育发达,富有创新精神,“在香港我经常感受到那种活力”。 香港与世界各地广泛的文化交流也让他十分欣赏,其中德国艺术家的身影更是频繁出现。例如前段时间举办的香港艺术节2011,德国艺术家就为香港市民带来了华格纳歌剧和巴赫圣乐。 “香港为生活提供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姚伟汉说,“比如很多美食,海鲜是我的最爱。我还喜欢听音乐和爬山。当我坐天星小轮去尖沙咀文化中心听音乐会时,工作压力就被抛在身后,沉浸在音乐和文化的气氛中,而维港两岸的景色也让人陶醉。我正在一点一点地探索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