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记者段聪报道,1990年10月3日,分裂40年的东西德正式统一为一个国家。在此后的20年里,德国人为重新融为一体付出了巨大努力。2010年是德国统一20周年纪念,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在9月28日接受了《环球时报》独家专访,讲述德国统一带给德国人的变化,德国统一对欧洲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并愿意与亚洲国家分享德国经验。 在此次专访中,施明贤大使也谈到他对中国以及中德关系的看法,主要内容转载如下: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
环球网记者:现在德国人如何看待快速发展的中国?
施明贤博士:过去20年中国的变化也是个奇迹。很多人已经忘记,19世纪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830年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150多年后,中国又回来了。改革开放政策为这一回归铺平了道路。1990年以后的中国更加有活力,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德国和欧洲越来越成为中国充满活力的大发展的参与者。德国向中国转移了技术,比美国以及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多。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投资于中国,并且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成为欧盟中的最大伙伴。富裕的欧盟,包括德国在内,已经成为新兴大国中国伙伴关系中最积极的因素之一。很明显中国需要伙伴,除了美国,中国还有欧洲。在地球的东西两边,中欧之间已经形成了这种政治和经济上的互动。
我不想以思想体系来评判我们的伙伴(指中国)。中国对于所有德国人来说,是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伙伴之一。德国视中国为机遇,这不仅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还因为德国人一直都很赞赏中国,喜爱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哲学传统。德国历史上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如歌德、康德,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是他们撰写关于中国的文章,寻找中德之间的相同点。在中世纪时期,中国文化就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丝绸之路”在德国人人皆知。
现在德国年轻人也非常想来中国,希望在中国的大学里学习。德国年轻人都知道中国正在变得更“绿”。以前德国媒体总是说中国在破坏环境,中国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的发展,水污染、空气污染严重。现在他们也是从报纸上得知,中国在改变,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中国在发展。这就让中国和德国有了共同点。也许德国和中国携手前进、相互学习的潜力巨大。在过去2-3年,德国的企业、年轻的科学技术人员在中国找到了许多愿意共同发展绿色技术的合作伙伴。所以,如果你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看,德国人对中国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决定带着新的东西来到中国,在中国的5个城市 组织了“德中同行”活动。我们就是想通过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与中国讨论和发现未来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
环球网记者:金融危机发生后,同是出口大国的中国和德国似乎有了相同点,在世界和欧洲都被要承担更多责任,并不管你做了多少,都有声音批评中国和德国“不愿意承担责任”,如“不愿意多出钱来拯救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出口过多给其他国家造成贸易逆差和就业危机等等。对此,您怎么看?
施明贤博士:我同意中国和德国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也是东亚最重要的经济体,中国和德国确实应该在解决全球问题上承担更大责任。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我们之间有多么地相互依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说,我不参加全球寻找解决办法的行动。经济规模越大我们应该承担越多的责任。
我知道中国还只是在走向发达的路上,但是外面很多人已经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日本还大,这也带来了许多期待。期待中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中扮演领导角色,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政治上的。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已经在增加,将来还会持续增加。
环球网记者: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目前也正在探讨区域一体化的问题。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中国可以从德国那里学到些什么?
施明贤博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实际上已经成熟,为一体化做好了准备。很多国家希望加入这样一个整体。上世纪50年代,欧洲的一体化开始于经济合作,这是基础,而且这种合作是双赢的。后来,这个经济共同体发展成统一市场。所以,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经济因素是原动力。
亚洲比欧洲更大,国家数量更多。更关键的是国家数量不仅多,而且规模差别很大。中国这么大,周边的国家那么小,所以从心理上说可能有些国家不容易接受这种一体化。因此中国必须把这些在大国间生存的小国家的心理因素考虑进去。就好像卢森堡必须要相信,德国不会在某一天把它吞掉一样。中国应该寻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与其他国家的争议和纠纷,在经济上达到双赢,缓慢和稳定地进行经济合作,进而在某一部分地区达到一体化的程度。政治一体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一体化机会比较大,比如东盟已经建立了多边框架。
我相信中国会是个好邻居。如果中国想继续发展自身,在未来二代人的时间内,中国需要稳定,不仅是国内的稳定,还包括周边环境的稳定。我认为这种预期对周边国家来说是一个鼓舞。我相信中国不会实行具有进攻性的外交政策,而且也会保证周边国家的利益得到接受和尊重。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甚至一部分的一体化,亚洲很有可能在未来10年内就达到这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