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之 缘 |
2010-09-22 |
坤内尔特女士及其作品 英国作家吉卜林曾说:“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不相遇。”而在这金秋时节,驻法兰克福总领馆领事大厅里举办了一场《德国人画中国画》展览,让东西方艺术在这里相聚。
一个机缘巧合的灵感…… 9月17日,温振顺总领事在画展开幕式致辞中向来宾们说明总领馆举办此次为期两周画展的原因。他说,今年6月,他应邀参加吉森市举办的端午节龙舟庆祝活动。当时,他有幸看到了由奎克伯恩中国传统绘画工作室创作的中国画,令他印象十分深刻。特别是在听取画卷作者介绍完她们学习中国画的经历之后,温总领事为这些业余画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深深感动,当即决定要在总领馆举办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画展,让更多的德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也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德国小镇,还有这样一群默默专注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德国人。恰是温总领事这一想法,成为这份“画之缘”的一个美好开端。
一段说不清的缘分…… 奎克伯恩中国传统绘画工作室由现已年愈古稀的夏洛特·坤内尔特女士一手创办。工作室成立于2000年,有12名固定学员每周到这里与坤内尔特女士共同探讨国画艺术,最小的学员年仅14岁。当问到坤内尔特女士,她是如何与中国画相遇、相识到相知的,坤内尔特女士抿嘴一笑,向我们娓娓道来。1975年,坤内尔特女士随其丈夫旅居菲律宾,在当地结识了一位很喜爱画画菲律宾友人,正是这位朋友为她开启了通向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殿堂的大门。起初,坤内尔特女士学习的是日本画,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她渐渐被中国画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吸引,转而开始学习中国画,并师从一位中国画家。自此,坤内尔特女士与中国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80年,坤内尔特女士的作品在马尼拉歌德学院进行展出,获得很大反响。随后,坤内尔特女士又在旅居开罗期间开办了中国画班并取得成功。这些都促使她作出决定,在返回德国后也要开办这样一所工作室,让更多的德国人了解中国画,了解中国艺术和文化。今天,坤内尔特女士为之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
中国画让我们走到一起…… 此次在总领馆举办的画展是奎克伯恩中国传统绘画工作室师生作品的第5次公开展出。工作室的学员们纷纷表示,此前的展览或是在市政大厅,或是在学校,或是作为庆典的一部分为活动增光添彩,参观者多为德国人,虽然反响不小,但真正了解中国画的观众并不多。此次总领馆专门为她们在签证大厅举办画展,对她们来说是一份至高的荣耀。在总领馆领事大厅,不仅有德国人、还有在德旅游、工作、学习或居住的中国人也能欣赏到她们的作品,这是令画家们最为兴奋之处。坤内尔特女士也表示,在总领馆举办画展,让中国人来鉴赏其作品,是她们画作艺术水平的一次真正检验。其中一位画家因搬家未收到总领馆寄去的请柬专门打电话询问。当得知其作为工作室学员可直接前来时,她却坚持要我们再寄一份请柬给她,因为“请柬印制得这么精美,一定要珍藏起来作为最美好的回忆。”另一位学生则不好意思地纠正我们对其“画家”的称呼。她说,她从事的是医学理疗行业,习画8年,而该工作室学员们从事的职业也基本与艺术无关,实是有愧画家的名号。但在我们看来,她们在学画过程中表现出的毅力和坚韧,她们作品中体现出的高水准的艺术魅力,不正是画家一词真正的含义吗?正是出自对中国画意境、留白的追求,让她们心甘情愿地坐在宣纸前,从竹、荷、菊等静物开始,静静地用毛笔描绘风中劲竹、水中锦鲤、柳下骏马和云前舞女。
且行且珍惜…… 驻足在一幅幅展开的画卷前,不禁令人思绪万千。这些画的作者大多未去过中国,可这一幅幅地道的中国画却千真万确地出自她们手中。一开始,她们临摹中国画册中的作品。渐渐地,她们开始在画作中融入自己的理解,缔造出自己的中国山水:气势磅礴的瀑布,身处空山不怒自威的老虎,开屏炫耀的孔雀,梅下伞中一袭红衣的女子,处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这就是她们眼中的世界,这亦是她们的坚持。 现代生活节奏让我们难以放慢匆匆的脚步,更鲜有闲暇照顾心灵的成长。生活的压力和世俗的欲求让人们只顾埋头往前冲,浮躁的心态逐渐模糊了寻找生活中美的眼睛。蓦然回首,才突然发现自己遗失的是怎样一种美好的心情。坤内尔特女士和她的学员们在中国画中寻找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在无意间促进了中德文化交流。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相信在此次画展之后,无论是奎克伯恩中国传统绘画工作室还是我们,都会格外珍惜这份“画之缘”,并将这份美好的友情传递给更多的朋友。 |